“作业设计是减负增效的核心环节,也是老师综合素养的体现。只有把教材、教法、学情研究透彻了,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优质高效的作业。”市教研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房丽丽在专题研讨会上说。
为了把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研究走深走实,通过优秀作业设计的展示探讨思政学科育人新方法,提升思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8月4日下午淮北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专题研讨活动。
在研讨会上,工作室成员王传梅老师详细介绍了她们的实践做法: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明确了作业的目标和宗旨,即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提升素养、减轻负担的目的。这样的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王老师的实践做法为与会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博观而约取,老师用‘勤’换取学生的‘轻’和题目上的‘精’。量上精选,质上甄选,式上趣选。”工作室成员周洁琼在交流中提到:作业设计要形成不断思索、不断研讨、不断实践、不断优化“闭环连”,要从新课程标准出发,遵循学情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要从“创新”向“走心”进行思想转变,直指学生核心素养能量升级,形成学生综合素养“螺旋式”生长态势。
对于作业形式,工作室成员乔莉老师说既可以是笔头的纸质作业,也可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实践作业。比如:主题交流与讨论、辩论、介绍与展示、模拟与建模、角色扮演、范例研究等,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促进知行合一。
在研讨会最后,市教研员房丽丽老师建议大家用作业设计牵引“教—学—评”一致性。改变以往的作业设计常常处在教学流程末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脱节,存在内容随意、缺乏依据的现象。把作业看作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预判教学的效果和表现,设定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水本无光,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布置作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新,更是时代为“大思政课”提出的新课题。本次研讨会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对作业设计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每一位参与者的精彩展示,不仅是对思政作业设计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教育事业无限热爱的体现。
通讯员: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