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徐州与淮北山水相连、习俗相似、道路相接、商旅相通。自古以来,徐淮两地就保持并延续着密切的人际交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随着国家城市群政策不断完善,徐淮协同发展优势日益明显。
为精准对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本报今日起推出“城市之间——45度看徐州”系列报道,多途径、多频次集中宣传报道两市合作的重点举措和工作进展,以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全社会认同感、积极性,大力营造两市合作共赢的浓厚氛围。敬请读者关注。
■记者 肖干 詹岩
凤凰山麓,淮塔巍巍,松柏肃立。
5月24日,淮海战役纪念馆,游人如织。“镇馆之宝”、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一根一米来长,周身刻有“徐州”“濉溪口”等地名的小竹竿,聚焦了淮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采访团全体成员的目光。
“犁不到头不卸牛,打不下淮海不家走”,“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小竹竿的主人名叫唐和恩,山东莱阳人。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刚刚分到土地的他,主动报名参加支前民工队,还被选为小队长。从那时起,他和万千支前民工一样,日以继夜、跋山涉水,冒风雪、忍饥寒,每到一处,就在那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竿上刻下地名。
讲解员介绍,五个多月的支前战斗中,唐和恩创立了许多英雄事迹,立下不朽功勋,还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竹竿上的88个地名,也串联成一幅跨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行程5000余里的支前地图。
正如小竹竿所呈现的,徐州与淮北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历经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积淀了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近年来,徐州立足红色沃土,紧跟时代要求,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有声有色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广泛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位于徐州市凤凰山东麓,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1965年建成开放,先后被国务院、中宣部等部门批准或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07年建成开放,设有全国最大全景画馆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在引领当地红色文化建设、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经中宣部批准,在江苏省委和徐州市委的统一部署下,淮海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展览”如期对外开放。
新展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人民的胜利”为主题,设序厅、传承厅和“两种前途命运决战”“逐鹿淮海决战决胜”“人民战争深厚伟力”“革命英烈永垂不朽”等内容。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展出唐和恩的小竹竿等文物2000余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互动性,充分展示了淮海战役的历史内涵和精神意蕴,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成功规律和人民的胜利历史规律,激励前来参观的人们汲取智慧力量,开创美好未来。
巍峨淮塔下学党史,革命丰碑旁忆初心。中共陇海铁路铜山站支部诞生地——“八号门事件”旧址成为热门“打卡地”,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贾汪起义纪念馆等携手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精品线路,共和国最年轻的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纪念馆定期组织主题展览……与此同时,当地还精心组织编研宣教团队,将体验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等与现场参观有机结合,让厚重的红色文化活起来、传开来,让接踵而至的各地游客流连忘返、深受感染,激励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打造区域样板、全面开启徐州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灿烂光彩。